原書序
自一九七四年起,在超過二十年之間研究生到明尼蘇達大學進行對一百八十名兒童與其家庭之縱貫研究。研究涵蓋這些兒童自出生至成年初期的追蹤。當然,對於任何時期加入的研究生而言,均因環繞受試兒童年齡而有特定知識上的收穫。因此,有些研究生對於嬰兒情緒發展、氣質、和依附關係知識豐富而且甚至成為專家領袖。另有一些研究生成為學齡前兒童的情緒功能,和/或學齡前同儕團體的結構和功能,和/或學齡前親子關係的專家。之後的研究生則精熟於錯綜複雜的友誼和同儕團體的功能,學校適應和學校相關問題或兒童中期的自我發展概念發展。最近的研究生則注重自我概念的形成,青少年親密感的挑戰,和兒童與青少年心理病理學。
我對此情形感到憂心。這並不是因為對發展的議題隨年齡而漸失興趣。每一個時期均非常引人入勝,而且我也認為學生們並不一定會深思早期的研究到底有多有趣。我反而發現研究生們漸漸遠離研究的起點—也就是發展的起點和本研究的開端。可以確定是研究生們閱讀早期的報告而且將新收集的資料與早期資料銜接分析。他們甚至比我們剛開始時更能述說為什麼早期依附品質會對後續功能有關,以及什麼因素能夠增強或減弱這項關係。當然他們也從比較現有年齡和先前資料並且思考後續可能的情形以瞭解發展的意義。但是後進的研究生並沒有時間沈浸於前期資料中。而且他們經常將早期發展視為個別差異,例如:許多研究生瞭解依附品質的差異,但卻不能完全知曉一般正常的情緒發展。
此現象在本領域中普遍存在。兒童中期和青少年期在過去曾被忽視但目前是研究重點。即便嬰兒的社會和情緒發展仍然是研究重點,但僅限於關切個別差異(例如氣質和依附的差別)。
這樣的看法並不是想要回到美好的舊日時光。事實上,我們早期的研究只能視為是短淺而非影響長遠,僅是播種尚不能稱為收成。但仔細地考慮社會情緒發展中的個別差異確是重要的。因此,重新省思我們對早期情緒經驗的瞭解有其必要性。
下列幾個原因使早期情緒發展不可或缺。第一,它反映發展的本質和特性。即便在在這些年之後,早期的發現仍然含有許多無法取代的典型範例。第二,它反映研究正常發展和瞭解個別差異的緊密連結。我們可能已經遺忘此密切相關而需要經常被提醒。目前有相當多針對個別差異的研究不再著重正常的發展。最後情緒發展是研究個人適應和心理病理的基礎。若不以情緒發展為基礎探討這些領域的議題,如同不以生物學為基礎探討遺傳學。
即使目前情緒發展的研究似乎並不需要充分關切過去堅實的研究。現在的焦點主要在於情緒調適。但這些工作很少與特定情緒發展的描述性資料接軌;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這些資料以距今有一段時間吧。因此將過去的研究成果提出並重畫於目前之問題和瞭解架構實具重要性。
論題
本書的主要論點可以摘要為下列七點。
1. 任一特定情意(比如愉悅或害怕)均以發展之原則演化;也就是說,它是由前驅物經由一個包含轉型(transformation)和質變(qualitative change)但保有核心面向的可辨認歷程發展而來。
2. 情緒系統之間存在平行對應關係。也就是所謂發展中之重覆歷程的概念。
3. 情意表達和發展中之改變的關鍵歷程是激發的波動或定義為「緊張(Tension)」(不同於精神分析論的名詞應用)。
4. 是否產生正向或負向情意端視所引發之緊張程度,嬰兒或兒童調節緊張的能力,而引發緊張的情境。情境所指飛是單純的物理情境而是嬰兒隨年齡而增的對情境的評價。
5. 於是發展的改變以引發緊張的能力,調節緊張的能力,和改變評估情境中威脅和支持的能力為中心。
6. 相同地,上述第五點所及亦為兒童成熟時之個別差異的三個主要面向。
7. 嬰兒和照顧者的關係是(a)情境中的主要特徵(也是嬰兒所評估的事件)和(b)發展調節緊張的流程和建立對非組織性和成長促發的潛在緊張的期望。
在同時考慮正常發展和個別差異時,本書的中心論題是發展總是建構於先前經驗之上。情緒形式的發生建立於先驅物,且個人情緒調適則奠基於早期照顧關係之調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