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序

 

    我們都希望別人聽到我們的聲音。我們希望我們的父母、小孩、同事、上司、主政者、甚至店員聆聽我們的意見。我們希望他們不僅注意到我們,聆聽我們的意見,更要對這些意見保持開放的態度。為什麼我們老是覺得我們的意見沒有被聽到?大家都很忙,只能選擇性的聽到一些內容,捕捉到某些片段。換句話說,人們會自然的略過那些不想聽到的事情。在西方社會中,大家說話速度快,回應也快,所以常常打斷對方的談話。

     焦點團體訪談強調要去聆聽,要注意到別人說些什麼,要對別人陳述的意見保持開放的態度。它同時強調不批判的態度,營造一個人們可以自在分享的氣氛,而對於人們所提的意見要謹慎且有系統的處理。如果運用得當,這個歷程有助於提升傾聽能力,而其結果則可用來利益這些分享資訊的人。參與團體的這群人,也將因為他們的意見被聽到,而在團體結束離開時顯得滿心歡喜。

 

 

新版本有哪些新點子?

 

    我們盡力想讓這個新版本看起來賞心悅目,讀起來妙趣橫生。我們運用摺頁、些許的顏色、以及較大的留白來讓整個版面看起來更吸引人。我們同時運用一些特別設計的圖像來博君一燦。

     整本書仍舊填滿著我們根據多年實作經驗所提出的建言。對於要實際執行焦點團體的研究者,要訂定相關研究契約的單位/機構,或是要教授焦點團體課程的教師,這是一本提供指導原則的參考書。在書中,我們運用例子來闡明論點;對於繁複的歷程,我們整理出綱要,以簡馭繁。

     相較於第一版與第二版,第三版對於「如何作」著墨較多。對於如何籌畫一個焦點團體研究,在團體中問什麼樣的問題才能讓參與者不只是「坐而言」,還能「起而行」,如何回答有關焦點團體研究的問題等等議題,在第三版中都有較詳細的介紹與建議。對於如何分析資料也有較多引伸。許多大學教授對於教導研究生分析焦點團體的資料感到棘手,而希望我們能提供協助。的確,資料分析是整個焦點團體研究中最令人感到吃不消、令人覺得孤立無援與受挫的一環。我們在本書中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將這個歷程交代清楚,使其清晰可循而不含糊。我們嘗試將逐步分析時所需作的各種決定整理出來。相較於先前的版本,這個版本對於分析有較具體的描述。

     另外,這個版本增加一章比較與對照四種不同的焦點團體取向:市場研究取向、學術取向、非營利取向、及參與取向。這些取向的傳統、目的、公認的作法、以及預期的結果都不盡相同,但是截至目前為止,我們並未看到任何討論這些取向的異同的文獻。換言之,這一章呈現焦點團體可能的進行方式。

     這本書的章節安排如下:第一章的用意在於為焦點團體研究預作準備,我們在這一章介紹焦點團體的歷史沿革,同時指認出焦點團體的要素。第二章到第七章交代如何做一個好的焦點團體研究。高品質的焦點團體要求有效的籌畫(第二章)、好的提問(第三章)、有技巧的團體帶領(第四章)、慎選參與者(第五章)、系統化的分析(第六章)、以及合宜的成果發表(第七章)。對於如何達到「好的研究」的目標,我們也嘗試提出一些很實用的策略。最後幾章的重點不在「如何作」的各種策略方法,而比較著重在一些特別的考量與必要的調整。焦點團體持續在演化之中,因此,我們特別在第八章提出四種不同的取向/路徑,並介紹各種取向的特徵。第九章針對焦點團體要如何調整以順應不同的對象,作一個概要性的說明。在第十章中,我們指認出幾個逐漸受到重視的焦點團體的作法(本書將這些新的運用層面譯為焦點團體的「亞型」)。最後一章(第十一章),我們對於如何回答有關焦點團體研究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這本書是特別為那些熱切希望學習焦點團體的研究者而撰寫,因此我們對於「如何作」提共很多建言,而這些建言也是我們平常會對朋友、研究生或是客戶提出的。然而,當我們面對的是朋友或是客戶時,我們會依據他們的情況來調整我們的建議。在本書中,我們當然無法做到因人而異的地步。所以,在實際運用之前,先思考清楚這些建議是否適用於你面對的聽眾以及你所處的環境。在考量聽眾/團體參與者的年齡、文化背景或職業後,你可能發現自己必須作一些調整。例如,準時開始與準時結束在企業界可能很重要,但是對於某些特定的社區,這樣的要求可能極不適當。我們並不意味讀者要嚴守我們提出的建議。相反的,我們鼓勵有興趣者把這些建議當作一個下手處,然後仔細思考要如何調整,再尋求周圍有識之士的建言。

 

 

我們學到了什麼?

 

    對於這整個研究歷程,我們的確學到很多。而這些學習正是我們在書中要和大家分享的。我們學習到如何籌畫一個研究、如何招募參與者、如何帶領團體以及如何分析資料。我們不斷的學習和這個歷程有關的新觀點與新技巧。這是首要之務。因為不斷的學習,我們得以去認識並學習到更重要的事物,那些可以轉化人心的事物-人們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

     藉由焦點團體,我們窺見一些我們無從親自經歷的世界。例如,精神病患承受的是什麼樣的苦?與一個患有嚴重的慢性憂鬱症患者住在一起是什麼樣的光景?退伍軍人的心境如何?家中有一個上特教班的孩子,父母親的心境如何?被所愛的人虐待、羞辱是什麼樣的情形?國小二年級男生的心境如何?為什麼農人在某些環保議題上覺得被錯怪了?居住於市區的年輕黑人對槍枝的看法如何?環保人士如何面對「公開珍貴的自然資源,讓人們可以盡情享受」或是「對這些資源秘而不宣,以免遭到破壞」這種兩難的窘境?前線醫療人員的觀點與管理階層的觀點有何不同?對於那些不識英文而需仰賴孩子為他們閱讀說明學校的英文來函的父母親,他們的心境如何?

     我們聽過的故事中,有些充滿趣味,有些令人精神為之一振,有些則令我們揣揣難安好幾年。這些故事改變了我們。我們學到:並無所謂「唯一」的真理,而只有多重的事實(multiple realities),端視這個人站在哪裡來看世界。每個人站的點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藉由仔細聆聽,我們瞭解到人們的想法感受以及背後的原因。藉由這個歷程,希望我們已逐漸學會保持「不評斷」的態度,希望我們已學會如何以敬重的心來對待別人,希望我們已學會去聆聽別人分享的睿智見解,更希望我們已學會做一個可信賴的訊息傳遞者。我們確知學到一點:與人們齊聚一堂並聆聽他們的故事是此生一大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