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言
質性研究已經逐漸成為我國研究生偏好研究方法之一,鄭同僚(2001)統計我國教育學
術領域近年來用質性研究方法完成的博碩士論文篇數,發現從民國八十五年之後有大幅
度的成長,超過總論文數的百分之二十,並在最近兩年來急遽超過百分之三十,至民國
89年,已高居35.33%; 同時,累計至民國65-89年,有1423篇採用質性研究方法完成的
博碩士論文。略觀其中訪談策略的使用,超過八成以上。
相較於實地(field)觀察,訪談是簡便且可快速蒐集到資訊的策略,但是稍不慎重就會
流於下列三種缺失。第一,提問(questioning)題目過度結構化:與量化研究中的結構
式訪談相仿,明顯受到研究者先有思考架構的導引,容易忽略了參與者真實的經驗或意
見。其二,受訪者的招募並不恰當:常見的缺失是將方便抽樣(convenient sampling)
混作立意 (purposive) 取樣,並未針對關鍵的訊息提供者(informants) 進行訪談; 或
受訪者人數不足,未能依據理論抽樣的精神有系統地招募。最後,參與者因故無法或不
願意完整地回應訪問的問題。抗拒或是缺乏意願的因素很多,包括招募到了不恰當的受
訪者、受訪者自我表露時對自身、對環境或對訪問者的缺乏安全感、提問未能引發關鍵
的主題、訪問者不擅於當地語言、不瞭解次級文化、缺乏人際溝通技巧、訪問技能不足
等。
本書原文為「Focus groups: 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2000年出
版,第三版),所述的訪談策略對於避免上述三項訪談常見缺失十分具有價值。在這新
版書中,作者R.A.Krueger對於焦點團體訪談提供了明確的實施步驟;同時又兼顧引導研
究參與者,透過團體互動,能夠自我表露(disclosure),窺見一些我們無從親身經歷的
真實世界。這本書在焦點團體研究的籌畫、參與者招募、團體帶領,以及資料分析上都
比前兩版呈現了更具體清晰的面貌。本書另一項新增內容是區隔出焦點團體的四種不同
研究取向,使其同時適用於市場研究取向、學術取向、非營利取向、及參與取向,但須
不同程度的調整相關策略,呈現不同風貌。
本書的兩位翻譯者,留學美國時,均以質性方法進行博士論文時的資料蒐集與寫
作。其中,由洪志成翻譯第一到第五章,廖梅花翻譯第六到第十章,第十一章由洪志成
新翻譯簡略初稿,廖梅花大幅度地潤飾增補。除了每一章節的翻譯都親力親為外,並交
換提供修改意見(peer review)。對於某些原文的翻譯詞彙,也避免逐字翻譯,力求流
暢可讀。
最後,感謝濤石文化陳重光先生鼎力支持「研究方法」系列叢書的出版,嘉惠了
無數的研究新秀與有志一同者。思妤小姐精心處理本書的排版與編輯適宜,讓本書得以
順利問世,特此致謝。
洪志成、廖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