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書是「質的教育研究:理論和方法」的第三版。本書從第一版到第二版的數年之間,教育研究(educational research)發生了相當的變遷。過去這個一向受到測量、操作性定義、變項、假設考驗、統計等所主導的領域,現在讓出了空間,使得強調描述(description)、歸納(induction)、立基(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對人們理解的探究一舉躍上研究的議程,而一研究取向即被稱為「質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依據質的方法來研究不同的教育議題,可以更為深入。曾在其他研究傳統之下接受訓練的教育研究者,現在也經常將質的研究取向整合進其教學和研究中。愈來愈多的教育研究者開始定位自己為質的研究方法的專家。你只要去看看政府機構支持的研究方案、在這個領域新出版的書籍名稱、學術界工作機會的公告、以及不同教育期刊的內容,你就可以知道質的研究蓬勃發展的盛況。愈來愈多的教育研究的課程,完全以質的研究方法為焦點(Wolcott, 1983; Bogdan, 1983),而一般性的研究課程也經常將這個研究取向整合進來。

 

    自從本書出版第二版之後,這個趨勢更是不斷蔓延,許多教育研究者對於這個取向的熱愛更甚於以往。質的研究已不再被視為是主流研究者不會重視的邊緣取向。最近在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所主辦的會議上,有關質的研究的報告更是急遽增加。

 

    自從第二版在1992年出版之後,新的趨勢也逐漸浮現出來。直到1970年代初期,本書中所討論的質的研究類型,仍幾乎全屬於人類學(anthropology)和社會學(sociology)的領域。但這個界線在當時就已經被逐漸打破了。在1970年代初期,「質的研究」一詞被不屬於特別學派的實地研究者引用來作為以人為研究對象的連接軌(Filstead, 1970)。雖然不屬於任何一個傳統,「質的研究」一詞在二十年來逐漸增加其影響力、持續不斷地發展,也獲致了豐碩的成果。即使某些遵循傳統研究派別的人拒絕使用這個詞,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質的研究使舊時代的研究者和新入門的研究者有了一致性的觀點。

 

    雖然「質的研究」讓1970和1980年代的研究者同仇敵愾,1990年代在此一領域之內發生的變遷則使得追隨者開始分道揚鑣。由於這個取向已經吸引了許多曾經接受過量化研究訓練的人,因此他們也開始提倡質的研究應該要比早期的方法更具結構性、且更系統化-強調質的研究技術更甚於質的思考方式。同時,其他質的研究者則被強調後現代研究取向的人文學者所吸引,不重視小心謹慎地蒐集實地資料,而更專注於將研究作為透過書寫來表徵(representation)的方式,以及研究的政治學。

 

    就在這個質的研究已朝向不同方向擴展的期間,我們開始撰寫本書的第三版。由於質的研究已身處混亂和爭論的漩渦之中,我們選擇寫這本書來說明和整合這些多重的趨勢,但仍維持早期版本所持的立場。在我們作為研究者的工作上,我們也試圖這麼做。有許多方式可以來從事及思考質的研究,在這本書中,我們呈現我們自己的方式。這並不是探查研究議題的唯一可行的方式,或許也不是最好的方式。然而,我們的方式和其他許多實際上操作這個取向的研究者是一致的。我們相信,學習質的研究最好的方式,是以一個特別的傳統作為開端,從這裡延伸出去,探索其他質的研究取向,最後找到一個或創造一個來代表你自己的取向。我們為你的努力獻上最大的祝福!

 

    質的研究在其他專業領域如護理(nursing)、健康(health)、復健(rehabilitation)、社會工作(social work)、資訊研究(information studies)、管理(management)、人類發展(human development)、和傳播溝通(communication)等的發展,也和這十至十五年間在教育領域的發展有著相同的軌跡(Sherman & Reid, 1994; Ferguson, Ferguson & Taylor, 1992; Journal of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教育研究者一向是將質的研究拓展至其他應用性領域的先驅和領導者。將其他專業領域對質的研究漸增的興趣納入我們的考慮,擴充了本書的討論和實例,使得這一版的內容對與教育有關的其他領域研究者更具有包容性。

在本書第一版的緒論中,我們曾說明本書的目的在於:為質的研究在教育上的應用提供一個可理解的背景,檢視其理論根基和歷史淵源,並討論實際進行研究的特定方法。在這一版中,我們仍維持此一目的。本書第二版曾經反映出這個領域中的一些特定的變化。當新的議題-性別研究和女性主義、後現代論、解構論、電腦科技之應用於質的資料蒐集、分析和溝通等-逐漸浮現出來,且更具重要性,我們也加入與這些主題相關的材料。這些領域持續不斷地增加其重要性,我們也試圖在這一版中整合這些革新和趨勢。雖然我們增加這些當代的趨勢,但本書仍維持簡介的性質。我們希望本書對於該要展開質的研究的人有所幫助,也希望對實際進行研究的人而言,這是一本有用的手冊。為了呼應本書新增的許多在第二版之後出版的文獻資料,我們更新了參考書目。

 

    此外,我們也重寫了或擴充了部分章節,以提供更好的實例或更佳的解釋。最後,我們也增加了簡短的章節,討論先前版本並未著墨的主題(例如三角檢證、評鑑寫作的標準、文本中作者的位置等),並重新組織一些章節來促進澄清和整合新的材料。這在有關寫作和應用性研究中最為明顯。我們有時候會引述一些研究者在要求對性別偏見語言具有敏覺度之前就已經撰寫的相關文獻,我們的引述則保留了他們寫下這些文字時的原貌。

 

    如同我們在第一版的安排,本書也起始於對什麼是「質的研究」以及其與教育之關係的廣泛討論,省視理論和歷史的概念。在接下來的四章中,我們將這些概念應用於研究實務中,如設計、實地工作、資料蒐集和資料分析。接著,我們進而說明如何撰寫研究發現。在本書最後一章,我們則聚焦質的教育研究之特定個案-應用研究,討論有關評鑑、行動和實務工作者的研究。

 

    我們是以類同於進行研究程序的方式來組織本書的架構。大部份教授質的研究課程的老師,會要求學生一邊閱讀這些方法、一邊實際進行研究方案。所以,當學生閱讀有關設計和展開研究的章節,他們也應該在其方案中實際從事這些活動。同樣地,當他們蒐集資料和開始分析這些資料時,他們也應該要閱讀那些相關的章節。我們建議初次進行質的研究的人,無論是否正在修習相關的課程,最好都能先將本書完整地瀏覽過一次,以獲得對整個研究歷程的一般性理解。然後,當開始進行研究時,再逐一將與實際研究歷程有關的各章仔細閱讀。

 

    我們要感謝許多人的協助和支持。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支持我們進行本書中所討論的特殊教育班級研究。教學醫院幼兒看護中心的研究,則是由紐約心智遲緩和發展障礙局(New (New York Bureau of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所支持。Andrejs Ozolins撰寫了部份攝影的章節,並協助選擇本書中所用的一些相片。Steven J. Taylor撰寫應用研究那一章。Debra Gold協助進行文獻探討。TaShera Jenkinns的電腦長才讓本書的撰寫更順利。我們衷心感謝!

 

    對於下列幾位評閱者所提供的意見,我們也銘感於心:Clemson 大學的Gail Delicio,Arizona大學的Virginia Richardson,以及Marshall大學的Linda Spat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