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定者序言

願景:中小學協同教學之核心

 

    當21世紀商場上的競爭變成贏家通吃的局面,精密計算各種投入,加以操作,並加強品管,以確保產出優異,傲視群芳,甚至獨步全球,就成為各種產業努力的方向。在各項投入的資源中,人力和智慧愈來愈受重視,講求的不僅是能單槍匹馬發揮功能的強人,還必須是能攜手合作、共創佳績的團隊。換言之,理想人選必須又能領導,又能抬轎。如何培養這種人才呢?在教學互動歷程中,最直接的示範是來自身教,即來自教師的協同教學。

 

    一人努力和眾人努力,哪種情況容易達成目的呢?表面看來寡不敵眾,當然是眾人努力容易達成。而且「合作」、「共同」、「協力」,這類強調團結一致、互相幫助、齊心努力以達成目標的詞彙躍入眼簾,常會帶給人希望和力量的感覺。但真相並不如「加法」那麼簡單,欲期「眾志成城」需具備一定之條件。過去協同教學未被鼓勵,考其原因在於:學術界長期存在著「思考,本質上是一種孤獨的行為」。當學習的旨趣放在純粹只要獲得思考結果時,學習確實是一個人自家透過閱讀、蒐集資料、提出問題、再加深入思考,即可奏功。然而若學習的目的是放在能否學以致用,能否求得職位或在職務上出奇致勝、更上層樓,便需花大量精力在思考如何清晰表達、揣摩他人需要、了解對方想法、做法,以及說服、溝通、自我克制、應變等工作上。此時,思考就非個別的事物,而是一強烈涉及群性的活動。

 

    協同教學特別能滿足這種群體建構性質的思考,它以散播式認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為基礎,煥發認知思考經社會互動所呈現的光輝。附帶收穫包括人際互動的操練,及形成共識後產生的實踐效果。

 

    盱衡世局,地球村的概念已然成為生活事實,協同合作發展事業亦成為主要的工作形式。以影藝界來說,2002年張藝謀導演的「英雄」繼李安的「臥虎藏龍」,完美結合兩岸三地人才,成功打入世界電影市場。兩者預兆著21世紀卓越的工作型態。

 

    協同教學是在教學領域匯集人才,共同完成一項教學活動。此種教學形式,按理可應用於大、中、小各階段之教育工作。然而並非每一年級、每一領域、每一科目、每一門課的教學都適合用協同教學,而且協同教學對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的重要性也不一樣。概括言之,涉及高層次、複雜、統整的學習,用協同教學的投資報酬率較大,故亦可說大學最適合實施或應用。事實上,此書原本即為大專院校的師生和行政人員所撰。

 

    由於目前國內教改措施致力於中央鬆綁,並將教學設計和課程設計下放,同時提倡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學校本位課程、統整學習、全方位學習等等施教理念,中小學教師擔負的課程與教學設計責任愈來愈重。因緣際會,協同教學在大學之外,亦成為中小學教師紓解困難、並創新教學的法門之一。

 

    天下沒有萬靈的教學法,協同教學自然有它本身難以落實之處,欲有效發揮其功能,需具備多種條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問「我們究竟想要什麼?想共同追求什麼?如何藉協同努力而非抵銷能力達成想共同追求的?」基督徒有這樣一句互勉的話:"Pray together, stay together." 參與協同教學的教師們或相關人員需要有共同的願景,在共同願景的驅動下,發展教材、進行教學設計、活用教學策略。

 

    本書是作者累積30年參與協同教學之經驗寫成的。對於協同教學的理念和實踐有言簡意賅、深入淺出的介紹,讀者從目次便可知其梗概。真知貴在力行,力行宜有張本。吳麗君教授與我在民國90年國北師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協同教導「教學設計與發展」這門課。當時,引用這本書若干章節,讓同學們分組導讀、討論,有感於此書對教學工作現場的教師頗為實用,特別在吳教授領導下,請有興趣的研究生加以侈譯,並請李韻如小姐協助解決翻譯困難之處,歷時經年,校訂後付梓。

 

    特別感謝 濤石出版社,多方努力取得中文著作翻譯和出版權,使本書順利以中譯本出現。更謝謝所有參與翻譯的學員。深願這本小冊發揮拋磚引玉的功效,不僅促成人們了解協同教學之發展始末及實施方法,更進一步激發本土化的經驗。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協同教學的各種「如何」,也不是一本書定奪的。

 

                                                                                           鍾聖校謹序